时间: 2025-08-20 13:52:24 | 作者: 蒸汽锅炉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木材、秸杆等作为燃料,兼具采暖、烧水、烧饭功能的柴炉。
[0002]以木材、秸杆作为燃料的柴炉通常如图1中所示,包括炉体a,炉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炉体内炉膛相连通的炉门b和烟囱C。由于炉门通常贴着炉体外壁设置,因而对于以木棒、树杈等木材作为燃料的柴炉,当木柴较长时,木柴在插入炉膛中后,往往还会有一部分露在炉门外,致使炉门无法关闭。这不仅造成烟气从炉门跑出,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使进入炉膛的新风风量无法控制,使炉火的燃烧强度无法控制,同时,带火的木柴还会从炉门掉落,影响正常使用安全。
[0003]另外,现有柴炉首要注重的是烧水、烧饭功能,采暖为次要功能。为此,炉体通常为单层结构,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从炉膛上部经烟囱排出,炉膛内的火焰也通常位于炉膛内上部。这种结构不仅造成热量集中在炉体上部,大大减弱炉体向外辐射热能的效果,而且大量热量被排放的烟气带走,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浪费。
[0004]针对现有柴炉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起来更便捷、安全,拥有非常良好采暖功能,同时又兼具烧水、烧饭功能的柴炉。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柴炉包括炉体,炉体内设置有炉膛,炉膛侧壁上设置有入柴口和烟气出口,烟气出口与一外部烟?相连通;所述入柴口外接一筒状加柴室,该加柴室远离入柴口的外侧端设置有封闭用炉门,加柴室外侧端靠近炉门的上方侧壁上设置有排烟口,该排烟口经管道与所述烟囱相接,以利用烟囱形成的负压将进入加柴室的烟气排出。
[0006]进一步,所述烟气出口位于所述入柴口的上方;所述加柴室中设置有一横隔板,该横隔板从加柴室与所述炉膛侧壁相接一端向外延伸至所述排烟口处,由此将加柴室内部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其中,下腔室作为入柴通道与所述入柴口相接,上腔室作为烟道与所述烟气出口相接;加柴室外侧端上方侧壁上设置有烟?接口,该接口内设置有一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横隔板相接的竖隔板,以靠近入柴口一侧为里侧,靠近所述炉门一侧为外侧,所述竖隔板将烟?接口分隔成里外两部分,其中,里侧部分与加柴室内的上腔室相连通,外侧部分与所述排烟口相连通;所述炉门设置在加柴室内下腔室的外侧端。
[0007]进一步,所述加柴室内下腔室外侧端的端壁上或所述炉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向下腔室内补风的补风孔。
[0008]进一步,所述加柴室的下腔室内靠近所述排烟口还设置一道或多道导流板,该导流板垂直加柴室里外方向延伸,导流板板面由下到上从加柴室里侧向外侧倾斜,导流板上沿与所述横隔板之间留有供烟气流过的间隔。
[0009]进一步,所述横隔板在所述导流板的里侧还设置有垂直所述加柴室里外方向延伸的挡烟板。
[0010]进一步,所述炉膛侧壁为双层结构,由内筒和外筒套装而成,内、外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入柴口设置在内筒侧壁上,所述烟气出口设置在外筒侧壁上;内筒侧壁上设置有出烟孔,炉膛内的烟气经出烟孔进入内、外筒之间,并最终由烟气出口排出。
[0011]进一步,所述内筒侧壁上环绕所述炉膛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出烟孔,该一个或多个出烟孔位于所述内筒高度方向的中部和/或下部侧壁上。
[0012]进一步,所述内筒上端与炉台固定连接,炉台与所述外筒上端相对应的下表面处设置有一凸环,外筒上端面及上端外表面分别与炉台下表面和凸环里侧表面相接,由此使外筒上端与炉台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凸环里侧还设置有一第二凸环,该两凸环将所述外筒上端夹持固定。
[0014]进一步,所述炉体上在所述炉箅下方设置有落灰口,该落灰口出口端设置有用于调节落灰口开度的调节门。
[0016]进一步,所述柴炉还设置有一封火罩,该封火罩能够置入所述炉膛中,并封盖在炉膛内的燃料上。
[0017]进一步,所述炉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带有炉箅、落灰口及所述炉膛的上部分炉体坐落在下部分炉体上,上下两部分炉体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落灰口的调节门通过支杆可滑动支撑在下部分炉体上。
[0018]本发明通过设置加柴室,为较长木柴提供了容置的空间,为柴炉使用较大木柴提供了便利,保证了柴炉使用的安全。
[0019]设置加柴室后,必不可免会加大柴炉的横向尺寸,利用加柴室来提供烟气通道,则最大限度减小了柴炉的横向尺寸,减小了柴炉占用的空间。
[0020]设置加柴室,增加了炉门至入柴口的纵深,也增加了进入加柴室内木柴通道中的烟气重新再回到炉膛的难度,在加柴室内木柴通道外侧端设置排烟口,则有效消除了进入加柴室的烟气从炉门逸出的隐患。
[0021]采用双层结构的炉体,利用双层结构之间的间隔作为炉膛中烟气的通道,尤其是将里层侧壁上的出烟孔设置里层侧壁下部,使高温烟气在排出过程中可有效加热炉膛下部侧壁,有效加大了炉体向外辐射热量的能力,同时,加柴室结构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温烟气排出时的行程,加大了高温烟气与外部结构的热交换面积,因而,有效改善了柴炉的采暖效果,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
[0022]进入加柴室内木柴通道的烟气利用烟囱的抽吸从排烟口排出,这部分高温烟气会提高炉门处的温度,增加添加木柴时的烫伤风险;另外,当炉门密封效果良好时,烟囱的抽吸作用会促进加剧将炉膛内的高温烟气抽进加柴室内的木柴通道中;为此,在木柴通道外侧端的端壁上或炉门上设置补风孔,既可通过补进的新风冷却加柴室外侧端侧壁,又能利用新风与烟气混合有效将烟气排出。
[0023]在落灰口处设置调节门,可利用该调节门调节进入炉膛的新风量,以调节火焰及燃烧强度。而将落灰口封闭后,与封火罩相配合,可最大限度减少炉膛内燃料处的氧气含量,使未燃烬的木质燃料有效形成木炭,以便为柴炉的下次点燃提供便利。
[0024]总之,本发明柴炉一改以往入柴口、烟气出口相对设置在炉体两侧的传统,并通过采用双层炉体结构,在保持柴炉烧水、烧饭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大大改善了柴炉的采暖效果,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方便了柴炉的使用。
图2所示为本发明柴炉的实施例1。如图中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本发明柴炉包括炉体1,炉体I内由炉箅2分隔成上部炉膛3和下部灰仓4,炉体I上端设置有炉台5,灰仓4中设置有灰斗6,炉膛3侧壁上设置有烟气出口 7和入柴口 8,烟气出口 7位于入柴口 8的上方。
[0028]入柴口 8及烟气出口 7外接有一筒状加柴室9,加柴室9内被横隔板10分隔成上腔室12和下腔室11两部分,加柴室9里侧端与炉膛3侧壁相接,其中,上腔室12与烟气出口 7相连通,下腔室11与入柴口 8相连通。
[0029]加柴室9上方侧壁靠近外侧端设置有烟囱接口(未单独示出),并在该接口上安装有一个外部的烟囱13。
[0030]横隔板10从炉膛3侧壁外表面向加柴室9外侧端延伸,并在其外侧端与加柴室9外侧端的外侧壁内表面之间留有缺口 15,由该缺口 15形成下腔室11的排烟口。
[0031]下腔室11外侧端设置有用于封闭下腔室的炉门16,炉门16以常见的上下或者横向推拉方式安装在加柴室9外侧端的外侧壁上,炉门16上设置有补风孔17,补风孔处设置有用于调节补风孔开度的封门18。
[0032]加柴室9上方侧壁的烟囱接口中设置有一竖隔板14,该竖隔板14垂直图面方向两端与加柴室9该方向的两个侧壁连接,竖隔板14下端向下延伸至与横隔板10相接,竖隔板14上端向上延伸至烟囱13中。竖隔板14与下腔室11外侧端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连接排烟口 15与烟囱13的排烟通道。
[0033]下腔室11形成与炉膛3连通的木柴通道,上腔室12则形成连接烟气出口 7和烟囱13的烟气通道。
[0034]下腔室11在排烟口 15处,还设置有一组导流板19,以及,在该组导流板19的里侦牝还设置有一个挡烟板20,导流板19和挡烟板20垂直图面两端分别与加柴室9该方向的两个侧壁相连接。挡烟板20用于部分地阻止炉膛3中的烟气从入柴口 8进入下腔室11。导流板19倾斜设置,可引导下腔室11中的烟气进入排烟口 15,阻止烟气从炉门16处逸出。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板19垂直加柴室里外方向延伸,导流板板面由下到上从加柴室里侧向外侧倾斜,导流板上沿与所述横隔板之间留有供烟气流过的间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能够使用其它形式的导流板来实现本发明。
[0035]上述柴炉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加木柴时,将木柴从炉门16处添加到炉膛3中,木柴大于炉膛3横向尺寸的部分则容置于加柴室的下腔室11中,然后关闭炉门。
[0036]通过向外适当拉出灰斗6,可对从灰仓4进入炉膛3的新风量进行调节,以控制火焰及燃烧强度。此时,灰斗6兼具灰仓上出灰口封门的作用,并且,还起到新风进口调节门的作用。
[0037]随着木柴的燃烧,烟气从烟气出口 7进入加柴室9的上腔室12,并最终从烟囱13排放。从炉膛3进入加柴室9的下腔室11中的少量烟气,则在导流板19导引下经排烟口15排出到烟囱13中。
[0038]新风从补风孔17进入下腔室11,该新风既对加柴室9外侧端侧壁、炉门进行冷却,又降低烟囱13经下腔室11对炉膛中高温烟气的的抽吸作用,减少从炉膛3进入下腔室11的高温烟气量,同时,新风与烟气混合,将进入下腔室11中的烟气从排烟口 15排出。调节封门18,可改变从补风孔17进入下腔室11的新风的量。
[0040]在介绍上述实施例时,提到的燃料均为木柴,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柴炉所使用的燃料也可以是秸杆,树叶,以及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植物蛋白(玉米蛋白、大豆蛋白)凝聚机制及植物蛋白基质生物材料(组织支架)的制备技术 2.农产副产物(米糠、豆渣)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3.高湿物料(豆渣、果蔬渣)挤压爆破粉碎、干燥一体化加工技术及设备开发
1.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 2.冷热过程节能与测控 3.能源环境综合技术与装备 4.自动机械与测控技术 5. 机电装备集成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食品机械、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粉体技术、流态化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业绩